在長三角經濟版圖中,人才流動的“虹吸效應”,往往向大城市傾斜。作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永康既無一線城市的資源稟賦優勢,亦無省會城市的政策紅利,卻另辟蹊徑走出了一條縣域人才工作的特色發展之路。
數據顯示,目前永康市技能人才總量達18.5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5.8萬人;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41人,人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升。在人才大戰中,這座工業強市“以小博大”的密鑰是什么?
永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曉開表示,近年來,永康以產業需求倒逼人才結構優化,用制度創新激活人才效能,不斷構建全鏈條人才體系——“塔尖”瞄準產業前沿技術攻關,“塔身”培養應用型工程師,“塔基”培育技能工匠,將破局關鍵鎖定在了產才深度融合之上。
“塔尖”引領:頂尖人才突破產業瓶頸
“缺高校、少院所”的短板,讓永康產業曾面臨創新要素短缺、成果轉化能力較弱等困境。永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應勇表示,在人才金字塔的結構中,“塔尖”的高度決定著產業發展的天花板。為此,永康聚力實施人才強市、創新強市首位戰略,通過招引高層次人才開展科研技術攻關,不斷夯實雙創支持載體,讓高端人才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引擎”。
近年來,憑借孜孜不倦的人才工作投入,永康累計為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41人,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學等上百所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持續導入高端人才科創資源。
“真正用好人才、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心劑’,是招引人才的最終目的?!睉抡f。在永康,高層次人才帶來的不僅是前沿技術,更是一種“破冰”的力量,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賽道。
浙江圣希澳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的落戶,為永康生物醫藥這一新興產業領域的塔尖建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年9月,其永康生物醫學實驗室將建成并投入使用。作為永康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生物醫藥研發機構,圣希澳以共享實驗室為“母平臺”,聚集一批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和重大項目組織經驗的高層次人才,以平臺賦能科研成果“轉化—孵化—產業化”。目前,這塊“創新磁石”已集聚9名博士、8名碩士以及2名正高級專家,同時與復旦大學、上海長征醫院等50余家機構深度合作,參與多項省市級科研平臺共建項目。
同樣在人才引領下實現技術突破的還有浙江千禧龍纖特種纖維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構建“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業研究院”的創新平臺體系,全職引進高層次人才4人。其中,從比利時歸國的楊博士團隊成功研發國內首臺專業纖維界面強度測試儀,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在軍工、航天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圖為浙江千禧龍纖特種纖維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骨干對員工進行技能培訓
此外,千禧龍纖還參加了市里推出的“校企雙聘”合作項目,引進浙江理工大學紡織學院吳教授擔任“科技副總”,通過開展多層次的產學研合作,幫助企業建成8條高性能纖維生產線,獲2024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從圣希澳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探索,到千禧龍纖在新材料領域的技術突破,永康正通過集聚高端人才,不斷提升人才金字塔“塔尖”的高度。
此外,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取決于一個地方“發展容器”的大小。為了拓展人才干事創業空間,永康正積極建設高能級平臺。長三角五金研究院的正式獲批設立,永康市高層次人才科創園實體化運營,以及與中科院物理所、浙江大學等多家高校院所的產學研合作,讓永康的高能級科研平臺不斷增多,為高端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舞臺,推動形成“以產業創新為基礎,向科技創新要動力”的良好局面。
“塔基”支撐:技能工匠夯實制造根基
永康是全國最大的五金生產基地和專業市場,擁有5.3萬余家五金制造類企業。量大面廣的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無疑是“滾燙”的。
在人才金字塔結構中,“塔基”的穩固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產業的發展根基。如何培養企業亟需的技能人才,貢獻制造之力?2021年7月,永康市人民政府把“打造全省一流技師學院”作為新時代五金工匠培育工程的主攻方向,舉全市之力建設全市首家技師學院——永康五金技師學院,走出了一條職業教育的新路子。
“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的升級,技能人才的協同培養和精準就業勢在必行?!庇揽滴褰鸺紟煂W院相關人員介紹道,近兩年,永康將企業作為培育技能人才的主體,在技能人才的質量和數量提升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為通過“云上五金職?!迸c中西部10余所職校同時開展汽修課堂教學
在永康五金技師學院,“訂單班”是響應企業海量需求的有效途徑,也是永康產教融合的生動實踐模式。對于學生來說,“訂單式”培養就像一張通往就業的“準乘車券”,從入學起就明確了未來的職業方向,極大地緩解了“畢業即失業”的焦慮。他們在學校接受的理論知識學習與企業實際需求緊密對接,實訓內容更是圍繞企業的生產標準和技術要求展開,畢業后便能快速上崗,融入企業的生產節奏。
對于企業而言,“訂單班”帶來的則是量身定制的人才,省去了大量崗前培訓成本,實現了人才的精準供給。同時,企業深度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到實訓環節,都能根據自身的生產特點和技術需求提出建議,讓培養出的學生一到崗就能發揮作用,有效解決了技能人才“招得來卻用不好”的難題。
此外,“雙導師制”也給產教融合、人才培育按下了快進鍵。校內教師主要負責理論教學,企業導師則負責實訓教學和實習指導。特別是部分實踐性強的實訓環節,企業提供實訓場地、技術指導,派遣資深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將最前沿的生產技術和行業經驗帶入課堂,讓學生在校園里就能觸摸到產業發展的脈搏。
在永康的各大企業中,從“訂單班”走出的技能人才已成為生產一線的中堅力量。他們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企業的發展添磚加瓦,也為永康人才金字塔的“塔基”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今年,永康還專門拿出270萬真金白銀,推進金華市產業人才獎勵計劃,直接向用人主體授權,為無學歷、無職稱但為企業作出較大貢獻的產業一線技能人才,提供專項獎勵資金,進一步激勵緊缺型、實用型技能工匠干事創業,且真正做到企業認定、政府就認賬。
“塔身”銜接:培育工程師破解產研斷層
一直以來,囿于沒有本科高校、企業內訓體系不完善等原因,永康中高端工程技術人才匱乏,且人才的“進階”問題始終難以解決,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關鍵瓶頸。
“沒有本科及以上層次的工程技術人才作為橋梁,產業升級就像被卡住了‘脖頸’,既接不住塔尖的技術突破,也帶不動塔基的技能提升?!闭憬I大學永康五金學院相關人員坦言,正是看到了這一人才結構中的關鍵“斷層”,永康下定決心與高校攜手,在本土培育能扎根產業的“塔身”力量。
2021年,作為永康市探索破解人才和自主創新瓶頸的嘗試,浙江工業大學永康五金學院應運而生。永康市政府與浙江工業大學簽約,在永康市注冊成立二類事業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永康五金學院,探索高素質產業技術人才本地化培養新模式。
打破傳統辦學邏輯,浙江工業大學永康五金學院以區域發展需求為導向,構建起本土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與昆明理工大學等25所應用型本科院校達成共識,推出“3+1”本科生引育項目,通過學分互認、導師共培模式,首批便吸引150名學生入駐。該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施展真才實學的實習平臺,更讓企業與人才有了充分“相識相知”的過程。目前,已有超30%的學生通過項目與永康企業簽訂三方協議。
同時,學院與浙江工業大學合作開辦“浙工大頭雁班”,開設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工業設計三大專業,一體化培育本科人才。雙方還建立浙工大永康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學生第一年在浙工大本部學習基礎理論課程,后面兩年來到永康,以企業和學校雙導師制不斷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學中做、做中學”,培養與永康產業相適應的碩士研究生。
人才金字塔的“塔身”不斷豐富工程師隊伍,成為破解產研斷層的關鍵力量。在技術攻關方面,浙江工業大學永康五金學院聚焦企業技術瓶頸,團隊協作攻克難題。其中,完成的鈦與不銹鋼焊接技術等4個項目,為企業帶來近9000萬元直接經濟效益?!胞愔莨こ處煛庇媱澑_創了“企業出題、高校張榜、專家揭榜”的合作模式,已達成新凱迪公司數字孿生平臺研發等24個長期項目合作,申請專利36項,為永康產業升級注入持續創新動力。
去年,針對產業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浙江工業大學永康五金學院與相關部門合力打造的現代五金產業人才學院成立,依托永康現代五金產教合作聯盟,發揮校地優勢,創新學歷教育模式,推出“技師工程師一體化本科生培養”等項目,培養五金產業轉型升級所需人才。其中,面向永康五金技師學院優秀四年級學生,通過3年成人大專與2年專升本的銜接教育,推行“技工證+學歷證”雙證模式,為高技能人才戴上“學士帽”。已培育的240名“技師—工程師”復合型人才,因高度契合五金產業需求成為企業爭搶的“香餑餑”,留永工作起始月薪高達8000元,有效填補了企業對兼具實操能力與理論素養人才的需求缺口。永康這種“高校+企業+新型平臺的教科人一體化融合發展模式改革”做法,還入圍了今年浙江省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專項試點。
眼下,這座渴求人才的工業城市,從頂尖科學家的實驗室,到職業院校的實訓課堂,再到企業車間的技術攻關,處處可見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這座工業強市用一座“人才金字塔”的探索證明:只要找準定位、創新機制,縣域城市同樣能在人才競爭中贏得主動。(王超 胡宇星)